其他
6个案例告诉你:云上教研如何保持高水准
图源 | pexels
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了教师们重返校园的脚步,却阻挡不了老师们参加教研和学习的热情。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各地老师多次积极参与集体网络研修,并借助“互联网+教研”的形式来确保线上教研的质量。今天,星宝就和大家分享,为了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效果,老师们都付出过哪些努力。
方法篇
以“即时线上教研”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作者:葛炳芳,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英语特级教师
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即时线上教研”是指,在教师讲完线上公开课后,及时(紧接着或者一天之内)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在线举行的、由学科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研究线上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语学科组在开始进行线上教学之时,就启动了“即时线上教研”,并开发出SPONGE线上教研模式。它包括六个阶段,即启动、预备、观课、协商、生成、提升,做到统筹安排、有备而来、且听且思、思维碰撞、思维延展、研而有获。具体做法如下:
1.听课前,做到精心策划
线上教研的预备阶段则是确保所有参与此次教研活动的教师能够有备而来,熟悉教研内容,提前进行深度思考,确保教研质量。而且,为了提高听课效果,组织者应在第一时间(至少提前一天)就把开课教师所讲内容分享给每位教师,避免线上听课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确保在后续的评课、议课,以及思维碰撞中研而有底、研而有获。
例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该校学科组就提前给出了教研活动主题,涉及课堂模式组织、问题清单设计、课堂呈现方式、教研网课团队建构以及学科网络教学规范。活动前,组织者就教研活动时间、开课内容、开课教师、主评教师等相关安排,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分享,要求各位听课教师课前做好准备,提前备课,研读相关材料,有自己的思考,确保线上教研活动效果。
2.听课中,实现心灵对话教师在听课时务必做到且听且思,基于自身对教学内容的预习与预设计,及时记下自己的疑惑与有所启发之处,发现开课教师的教学优点,定位其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以便在研讨时相互交流,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该次研讨主题和学生学习任务清单、思维导图或课前导学案等进行课堂观察,边听课,边思考,边记录,不时与自己的线上教学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或借助其他社交平台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个阶段的听课要点在于听课过程的针对性。只有将听课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与研讨主题、个人预设、固有观念进行即时而情境化地对比,并结合网络环境发现问题、思考对策,才能使研究“落地”。此阶段,以听课教师的个人思考和记录为主,线上即时交流群可进行适当补充。
3.研讨时,进行思想碰撞研讨阶段是“即时线上教研”活动的核心环节,一般要在线上教学结束后当天或第二天进行。它包括协商、生成和提升三个环节,涉及说课、问答、主评发言、书面反馈、个人反思等内容。
其中,“协商”是议课的第一个环节。此时网络环境下教师思维的碰撞是他们听课时心灵对话后的群体对话,除了传统课堂的评课话语体系外,更有对在线教学的思考。这个阶段自然少不了开课教师说课、回答听课教师的疑问、事先指定主评教师发言,但更多的是线上研讨过程中的对话。
“生成”即生成研讨成果。议课阶段聚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需要形成书面成果,以便让研讨成果指导教师实践,这才是研讨的根本意义。基于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这样的成果一定是直面问题,且有解决思路或方案的,更是适合现有语境的。书面反馈的形成是线上研讨活动的重要成果。
“提升”即专业提升,指即时线上教研活动结束后,参与教师提交参与研讨的个人成果,也就是说,要提交书面反思报告。一方面,研讨成果促进教师依托即时教研成果或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后续线上教学实践的改进,进而促进教师提升线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反思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但这样踏实的教学研究一定能够促进教师在特定情境中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例如线上教研活动时,成老师讲完课后进行了说课,指出自己所讲授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以及要培养的学生习惯与能力。听课教师则及时分享了自己听完课后的思考,不仅对基于语篇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总结,还特别提到提前五分钟发起直播的重要性。
其中一位听课教师的思考更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特别提到“非常时期各地复工人员的真实就餐情境及网友评论”的相关资源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认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刘俐宏、付春燕、徐春浪、张倩、向泓燕、李娜,重庆市巴蜀蓝湖郡小学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来源:人民教育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教研形式,但所有学校都有一些共性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四条路径落实。
主题学习式教研。以了解最新前沿的网络教学理念为主题,学习多媒体视角下新的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媒介的使用技能。
家校共育式教研。充分依托互联网灵活性强,容量大等特点,邀请家长和孩子加入云端教师行动例会。让家长和学生直观感受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学推进策略、学校教学理念,对学校云课堂学习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倾听学生、家长的疑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云课堂教学活动。
示范引领式教研。学校为主阵地,学科为先锋。每周在行动例会上推出榜样教师,传播好的教学方法,成熟的教学经验,并建立互助圈,专业上老带新,技术上新带老,互相引领,互相示范,促进各个层级教师专业、技术上的成长。
作者:沈磊,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来源:沈磊的班主任手记
新课改以来,教育一直强调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个体探究、群体合作和集体分享。面授课程的教研主题大多是围绕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展开的,研讨过程聚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师教研的模式如同学生学习的模式一样,已经形成了教师的思维习惯。
线上授课完全改变了场域环境和学习心理,瞬间打破了原有的教与学的平衡。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集成性,又进一步引起知识的泛在化学习。教师想要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来“抓牢”学生,变得更加困难,陷入教育教学的新困局。
一方面,学生在线学习时可以运用移动设备,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课堂上听到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直接工具书+网络搜索进行自我释惑;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会更容易自我扩充学习资源,趋向深度学习;当然若是听到了不感兴趣的话题,也更容易从事与教师任务无关的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学生仅仅靠在网上与同伴或老师进行资源共享和交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际作为补充,这样我们才能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和吸收。在面授课堂中,互动氛围、形象影像、眼神交流、表情妙用、师生关系等都是影响教学效能的变量。
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直接引起教研方式的改变。常规的对于知识传授的集体研讨无法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需要,外在诱惑和内驱力不足使得传统教研内容对线上学习不适切。教研中重要的不再是教什么、怎么教,因为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作业提交是线上教学比较常见的问题,贯穿始终,但它其实并没有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更多的涉及管理和评价类问题。
这样的教研享受的是问题解决时头脑风暴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站稳线上的教育场。这是我们选择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疫情的特殊阶段,是我们对有可能发生的教育行为进行合理的设想,更是我们用态度激发了行动的热情,将可能变成了现实。
策略篇
作者:贾红英,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小学部来源:郑中小学部
1.整合教学内容,先抓基础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特殊群体,不仅面临着新授课,到了下学期复习旧知识也迫在眉睫,如何能够两者结合,让孩子的线上学习更加的高效,这是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第一次教研时提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我们把学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一一罗列,发现学习新课最大的限制除了学生自身的自律性之外,学生没有课本,没有辅导资料,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授新课,学生只盯着老师的屏幕学习40分钟,课后又没办法复习巩固,这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后期再来“热剩饭”,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很费力,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因此,大家分析利弊后决定——整合课本内容,有计划的推进授课内容。首先我们考虑到线上教学是一个新的授课方式,前期可能会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这段时间的授课就相对来说基础一些,保证学生在不是很流畅的技术之下,通过自学也基本能完成,从而打好基础。同时利用技术前期对孩子的吸引力,这段时间的内容也可以相对单一一点。
于是第一阶段我们先从古诗和文言文入手,配合每单元的日积月累和课后词语和生字表授课。首先这些内容非常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其次这些内容篇幅短小,即使抄写,也不会耗费学生很长时间,还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掌握。每节上课之前,会检查学生抄写的情况,并在课后要求检查笔记,随时抽查默写,从而打好基础。
因为学生这些内容在抄写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记忆,预习比较到位,在上新课时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老师讲解起来省了不少事,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2.学习效率下降,及时调整果不其然,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兴趣并没有持续几天,对于枯燥的基础知识学习已经有点疲惫了,六年级的语文教研群里就有老师“呼救”了。不过这也是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于是我们再次进行视频会议,共同商讨下一步计划。
古诗词的新授课大概需要一个星期,所剩内容已经不多,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这部分内容高效完成,然后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把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这个时候,李老师提出了一个不错的想法,把古诗大会上的“飞花令”借鉴过来,调动孩子对于古诗和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孩子们的兴趣又回来了。
于此同时,我们第二阶段的授课内容也设计出来了。以第一单元为例:因为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刚刚过去的春节相契合。所以,在第一单元学完之后,给孩子布置作业,让他们把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都积累一遍:包括日期、来历、习俗、与之相关的古诗、人物等,第二天和同学们分享。没想到孩子们热情高涨,问家长、找课外书、查阅资料,总之动用了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精彩的传统节日分享。很多冷僻的知识他们都扒出来了,让我们也大开眼界。很多孩子都说,这次活动,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是如此的美好。看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心中不禁欣喜: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大语文吗?
3.借力家长,给教研注入新活力网课已经上了一个月,孩子们学得怎样?家长们有什么困惑?对于这种学习模式有什么建议、反馈?为使下阶段学习更有针对性,我们决定开一次家长会,了解孩子在家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知道家长和孩子们的心声。
在会上,首先对这一段的学习作了总结,向家长汇报了我们上课的思路和安排,针对这样的学习情况,看看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王奕彤妈妈提出了给孩子树立“家就是课堂”的思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甚至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学习目标上根据孩子的能力量化,避免过多过少带来的效果不佳和亲子矛盾。还有小李的妈妈提到了在家的阅读学习,之前在学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但毕竟课程安排相对较满,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一定要合理利用,毕竟现在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长会后,语文教研组再次碰头,汇总了大家的意见,对于语文的学习,我们保持之前的学习方式不变,把原有的知识巩固依然作为当前的主要内容,单元知识的整合,把新旧知识进行融合,适量的调整作业量,让学生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学习。除此之外,我们把年级阅读提上一个新高度,把在校的30分钟固定时间调整为一个小时,阅读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半个小时的自由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行,只要能总结出自己的收获即可,在课前十分钟等待大家的上线的时间进行分享;另外半个小时做一些时事政治的推荐,或者推荐平台或者整理一些资料发给大家。该项目的加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得感谢在家长会上小李妈妈提出的阅读思想。
标准研制成员: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丁玉祥;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丁书林、冯玉琴;北京师范大学:陈旭新;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倪俊杰。来源:课堂漫话
评价标准包括前置准备、资源运用、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等4个一级指标,技术工具与网络环境准备等10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评价要点,详见列表。
工具篇
来源:北仑教育